公羊传成公二年_公羊传:《桓公二年》原文译文

副标题:公羊传:《桓公二年》原文译文

时间:2022-04-09 02:5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公羊传》又名《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公羊传:《桓公二年》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第一段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①,宋督弑其君与夷②,及其大夫孔父③。及者何?累也④。就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⑤。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⑥。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就荡公,孔父生而存,则荡公不可得而弑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荡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樱⑦。以成宋乱⑧。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⑨?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注释】


  ①二年:鲁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戊申:正月初八。②督:即太宰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以字为氏,亦称华父督。与夷:宋疡公的名。


  ③孔父:即孔父嘉。宋襄公五世孙。宋穆公时为大司马,荡公二年为太宰华父督所杀。其后裔逃奔鲁国,至叔梁绝而生孔子,为孔子六世祖。④累:牵连。


  ⑤仇牧:宋国大夫。事在庄公十二年秋。荀息:晋国大夫。事在僖公桓公十年春。


  ⑥义形于色:正义之气见于神色。


  ⑦樱:宋国地名。在今河南旧归德府境。


  ⑧宋乱:指宋国华父督杀害国君宋疡公和大司马孔父的祸乱。成:成全,促成。


  ⑨目:品评。引申为标明。


  【译文】


  鲁桓公二年,春天,周历正月,戊申这天,宋国华父督杀害了他的国君宋疡公与夷,“及”宋国大司马孔父。“及”是什么意思?就是连累。弑杀国君的事很多,除了孔父就没有受连累被杀的人吗?回答说:“有。仇牧、荀息都是受连累被杀的人。”除了仇牧、荀息就没有受连累的人了吗?回答说:“还有。”既然还有,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孔父受连累的事呢?因为孔父贤良。孔父有什么贤良?孔父可以说义形于色。义行于色是什么意思?华父督准备杀害宋疡公,只要孔父还活着并站在朝廷上,那么宋荡公就不可能被抓住并遭杀害口因此华父督先攻打孔父的家,宋疡公知道如果孔父死了,自己一定会死,就跑去救援孔父,于是他俩都死在那里。孔父表情严肃地站在朝廷上,就没有人敢于过去把灾难加在他的国君身上,孔父可以说是正义之气都流露在脸上了。滕国国君来鲁国朝见鲁桓公。


  三月,鲁桓公在宋国的樱这个地方会见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他们共同促成宋国的大祸乱。《春秋》对鲁国国内的大恶行总是避讳的,这里标明鲁国的罪恶并说出来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事发生得太久远了。在孔子能看到的时代已有不同的说法,在孔子听到的时代说法也不相同,更何况是在孔子听到传说的时代呢,那更有不同的说法了。鲁隐公离孔子也很远,为什么要为他避讳呢?因为鲁隐公贤良而鲁桓公卑贱。


  【原文】第二段


  夏,四月,取部大鼎于宋①。此取之宋,其谓之部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②,宋始以不义取之③,故谓之部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婿⑤,无时焉可也⑥。


  戊申,纳于大庙⑦。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⑧,纳于大庙,非礼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⑨。离不言会⑩,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九月,入祀。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注释】


  ①部(90。告)大鼎:部国的大鼎。鼎为国家的重要器物,三足比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部:国名。周文王庶子始封此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为宋所灭。


  ②非有即尔: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


  ③始:当初。


  ④俄:不久,瞬间。


  ⑤婿(w色i胃):妹。何休注:“婿,妹也。”


  ⑥无时焉可:无时,即任何时候。可,认可,得到承认。这句的意思是:以妹为妻,这个妻子的名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人们认可的。徐彦疏:“以妹为妻,终无可时,似若器从今主之名,地取便为己有,亦无可时,故言此也。”


  ⑦戊申:有日无月,应为七月初十。大庙:即太庙。鲁国国君的祖庙。


  ⑧遂乱受赂:鲁桓公和齐禧公、陈桓公、郑庄公支持华父督造成宋乱后,华父督把部国的大鼎贿赂给鲁桓公。齐国、陈国、郑国都得到财物的贿赂。


  ⑨邓:蔡国地名。在今河南哪城县东南。


  ⑩离:二国相会。何休注:“据齐侯、郑伯如纪二国会日离。二人议,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道不同,不能决事,定是非,立善恶不足采取,故谓之离会。”


  【译文】


  夏天,四月,鲁国从宋国取得部国的大鼎。这是从宋国取来的,为什么叫做部鼎呢?器物的名称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的名称跟从它的主人。器物为什么都用原定的本名,土地为什么跟从它的主人呢?因为器物给了人,并非占有了就是他的了,这个鼎就是当初宋国用不正当的手段从部国夺来的,所以人们仍然叫它部鼎。至于土地给了人,就不一样了,瞬间就已成为他所有。那么随意夺取的就可以为占有者所有吗?回答是:“不行。”为什么呢?这就好像楚王以妹妹为妻子,这个妻子的名份任何时候都不会得到人们的承认。


  戊申这天,把部鼎送进鲁国的太庙。《春秋》为什么要记载这事呢?为了谴责。谴责什么?谴责鲁桓公趁着宋国的祸乱,接受华父督的贿赂,并把贿赂物送进太庙,这是不合于礼的。秋天,七月,纪国国君来鲁国朝见鲁桓公。


  蔡侯和郑伯在邓这个地方会见。二国相会一般是不说会见的,这里说会见是为什么呢?因为邓人也参加了会见。


  九月,鲁桓公认为祀国不敬而入侵祀国。


  鲁桓公与戎人在唐这个地方盟会。冬天,桓公从唐地回到国都。


  扩展阅读:《公羊传》理论特色


  《春秋公羊传》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主要有三项:


  1、政治性。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2、变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3、《春秋公羊传》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阐发,《春秋》之“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张三世”。即孔子将春秋242年的历史,划分成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这种认识有两点值得注意:


  1、他们所“描述”的历史运动,并不符合史实但却符合“理想”。从春秋“本然”的历史来看,“三世说”的诬妄显而易见。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说殊难稽信也。事实上春秋时愈降则愈不太平,政乱民苦无可告诉,可谓太平乎?”


  至少从汉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经对于人类历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了富有想象力的探讨。根据公羊家的论述,人类历史的演进,从“据乱世”进入相对平和稳定的“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条“理想”的社会发展轨辙。在这套理论中,蕴涵着“历史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样一种可贵的思想胚芽。


  2、“三世说”在本质的规定性上是循环论的。但在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环范围内,又存在着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个“进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何休注《春秋公羊传》时的进一步发挥:所见者,谓昭定哀,己与父时事也;所闻者,谓文宣成襄,王父时事也;所传闻者,谓隐桓庄闵僖,高祖曾祖时事也。……於所传闻之世,见治起於衰乱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於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於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隐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释,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经过了所传闻的衰乱世、所闻的升平世和所见的太平世这样三个阶段。而所以会是三个阶段者,盖由于“礼”是尚三的等等。这是何休的历史进化论,公羊传本身并没有这么多意思。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学说从此消沉一千余年,迄清中叶方被重新提起。


公羊传:《桓公二年》原文译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Z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