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传、重、会、当”。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引领孩子感悟学习汉字和课文的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和解读课文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掌握生字,理解课文,熟知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加深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 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2.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谈话法 朗读法 讲解法 自主探究学习等 课型、课时: 新授课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说说对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引入课题。2.出示课件上有关节日的图片或视频。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3.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组词。4.指导学生书写。 5.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指名学生朗读。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一个句号为一句)?几个节日?(2)课文共讲了哪几个节日?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每个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1)本文一共有8句话,共7个节日。(2)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课文讲述,如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 四、总结,拓展。 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所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生字听写和背诵。 1.听写生字、新词。 2.抽背课文。 3.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课外拓展。 1、让学生齐读课文。 2、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 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 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三、总结 1.总结全文。 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包括生字词,几个传统节日及其习俗起源等。 四、作业布置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清明节 (公历4月4号—6日)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 (七月初七)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2aa51d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