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指津

时间:2022-03-20 10:11: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散文阅读指津

作者:李金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5



美文,读什么,怎么阅读?有人说是阅读文章动人的情感,有人说是体味一段美好时光,有人说是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些说法皆有道理。但如果从阅读本身层面而言,尤其是从文学欣赏或语文阅读的角度来讲,阅读美文或散文就应该像散文理论家南帆所说的,要沉入到文字中去,体会作者在特有的言语形式中所包含的个人情感与生命体验。那饱蘸着情感汁液和生命汗水的言语形式,才是阅读散文的关键。阅读刘亮程的这一篇散文更应该如此。

“只剩下风”,读完这一标题,沉浸到文字中,自然会想到其意蕴是什么,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是:什么东西走了?又因为什么而走?风能看得见吗?剩下的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风?之前的风又是什么样的风?风是不是另有所指?是一个隐喻或象征?阅读散文要有一个预设前提:文学语言要和日常语言区别对待,对待文学语言,就是要通过言语反复追问或体会其意蕴与诗意。 .停滞在文字中,感受作者所说的已经听不见的“风从很远处刮来的声音”“树叶和草屑撞到墙上的声音”“栓牛的榆木桩直戳戳划破天空的声音”,这三种本应是最普通、最自然、最容易听到的声音啊,为什么听不到了呢。作者狠狠地说了句“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气,空空地跑过去”。接着,作者连用两个“再也没有”的长句来描写曾经的“风声”。这样的“风”和现在的“风”有什么不同吗?这样的失望,令人费解吗?好像有点儿。

但沉静在文字中,想一想,这样的描写是有点反常,但这样的“反常”恰恰又给人一种别样的阅读审美——原生态,本质化的诗意。“听见风呼呼地鼓满院子,顶门的歪木棍扑腾倒在地上,然后一声不吭。”“那时候,一刮风我便能听见远远近近的各种声音。”“那时我耳朵贴在黄沙梁任何一棵树根上,就能听到百里外的另一棵树下的动静。”风,平凡中带有原始的模样,没有色彩,没有感情,像泥土一样质朴,像阳光一样纯粹,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这样的意境有点别致吧。当然,这是一种原始的美,生命的美,乡土的美,极致的美,非诗情画意的涛意。

沉潜到文字中,体味作者的个人经验与内在情感。曾经的风中,更有和一些人的纠缠的声音。这样的“风声”,其内涵又有所突破,风,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值得珍视与想念。这样,诗意的就不仅仅是风了,还有那一份苦涩的记忆和思念。“风刮开院门时一种声音,父亲夜里起来去顶住院门时又是另一种声音——风被挡住了。”“我一直清楚地记得父亲在深夜走过院子的情景,记得风吹刮他衣服的声音。”“躺在炕上,我们听见父亲在院子里走动,听见他的脚步被风刮起来,像树叶一样一片接一片飘远。”这样的诗意化表达,不悲不喜,不高不低,冰冷的色调中,蕴藏着稍显孤独,却又恒定的温度。

曾经的风和人,搅拌在一起,成了作者想奋力抓住的记忆,“那时我随便守住一件东西,就有可能知道全部。”情感的物质化,异态化,而更显出了非诗意的诗意化,在文字里体现为叙述者情绪孤独、断裂与堆积式地表达。“能够让我感知大地声息的那些事物消失了,只剩下风,它已经没有了内容。”

停驻在文字中,感受文字的陌生化,理解生命的原生态。作者在描述中,几乎打掉了所有的炫耀与矫饰,裸露出自己对风的怀想以及那带着被“寒风吹彻”的乡村本质。

风像一个“贼”,像“我们家的一个人回来晚了”;“那些从别处移来的树,首先不认识这块地,树根一埋进土里便迷路了。”这样的文字犹如土地上的河流,缓缓地流淌,却又包含着作者强烈的生命关怀与哲学思考。现在为什么“只剩下风”,因为什么?因为那迸发着生命美感的原生态遭到了破坏,和乡村的破败,现在只残留下一点点“今生今世的证据”;因为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1f43d9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e7.html